組織紹介
「以夏學奧質,尋拯世真文」
毓老師簡介
愛新覺羅 毓鋆生於光緒 32年(西元 1906年),號安仁居士,生於中國北京,禮親王代善後裔,台灣著名儒家學者,外界都敬稱愛新覺羅 毓鋆為「毓老」而不名。
毓老師 21歲前受學於陳寶琛(皇儲之家庭老師、宣統帝溥儀之太傅)、羅振玉、柯劭忞(蒙古史學者)、王國維、鄭孝胥、康有為和葉玉麟諸先生,習經史子集之學,另有英國人莊士敦先生(Reginald Johnston)授西洋之學。其後留學日、德,任職滿洲國,歷經人世滄桑。二戰結束,丁亥年(西元 1947年)隻身來臺,曾任教臺東農校。後因胡適先生及董作賓先生推薦,至臺北教外國學生中國經典,並在中國文化學院、輔仁大學、政治大學等校哲學系任教。
辛亥年(西元 1971年),毓老師於四維路開辦「天德黌舍」(後遷寶元路,再遷羅斯福路,三遷溫州街)。所謂「天德」,揭示的不僅是「上天有好生之德」,更蘊含《易經‧乾卦》「用九,天德不可為首」深意。講學私淑熊十力先生,以《易》為體、《春秋》為用,內容涵蓋經子史。丁卯年(西元 1987年)臺灣解嚴,毓老師改「天德黌舍」為「奉元書院」,取意《易經•乾卦•文言》「元者,善之長也」、《易經•乾卦•彖》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,期勉弟子奉元行事,以智慧解決時代問題,以膽識擔當歷史責任。戊子年(西元 2008年),毓老師高齡 103歲,依然精神矍爍,接引初學,略無疲厭。
毓老師來臺六十餘年,幽居潛隱,謹守乾卦初爻「潛龍勿用」之德,藏道於民,以「華夏」(光顯夏文化於天下)為己任。在苗栗銅鑼購得三十甲地,欲興建「華夏學菀」,推展夏學,擬菀訓「學由不遷怒、不貳過,臻聖王至德;菀育仁者相、帝者師,履一平要道」。此事雖因緣未具,但書院數十年育才無數,親炙德範弟子數萬人,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,私淑而間獲教益者,尤不可勝數。
毓老師一生倡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對時勢之分析,為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注入了真實的生命和和生機。辛卯年(西元 2011年)3月20日,毓老師於自宅中安詳坐化,享壽 106歲。同學感念師恩,謹承師訓,同年成立中華奉元學會,兩年後,恢復奉元書院,傳承講學事業。